10月17日至18日,**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。作为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装备制造代表企业,中联重科受邀参加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智库委员会全体大会,与来自全球的参会代表分享企业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实践成果,共话“一带一路”美好未来。
在活动中,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分享了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的成功经验。孙昌军认为,高标准的产品和技术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基础,让客户和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中越走越有信心。同时,孙昌军还围绕公司与并购企业合作共赢、培养本土化员工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具体实践,生动诠释本土化发展让装备制造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走得稳、走得深。
△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在高质量建设“一带一路”论坛做主题分享
据介绍, 近年来,得益于新数字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新技术的支撑,以及智能制造的赋能,工程机械已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代表之一。中联重科高标准的产品出口到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,因其性能强、质量好、性价比高,并且交付周期短,受到客户广泛称赞,竞争力持续增强,广泛参建了“一带一路”各类工程。
△中联重科各类装备助建菲律宾**千万吨级钢厂
中联重科秉持本地化理念深耕海外市场,让企业出海走得稳、走得深。在海外发展中,中联重科先后并购了意大利希法(CIFA)、德国摩泰克(m-tec)、荷兰瑞科斯达(Raxtar)、意大利纳都勒(Ladurner)、德国威尔伯特(Wilbert)、德国拉贝(Rabe)6家欧洲企业。并购后,中联重科尊重当地文化与规则,通过供应链、市场等多方面的协同,实现了和谐发展、合作共赢。
△中联重科意大利希法(CIFA)公司
据介绍,中联重科不仅仅与海外并购的本土企业实现了合作共赢,而且还通过培养本土化员工、绿地建厂等,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实现发展成果大共享。目前,中联重科外籍员工队伍超过3000人。以印尼为例,中联重科在当地的本土员工达到90%,为印尼创造了300多个工作岗位,提高了员工的专业技能,增加了他们的收入,提升了员工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同时,他们熟悉当地的文化、当地的市场,减少了文化冲突、拉近了客户距离,也提高了企业效益。9月,中联重科和印尼当地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,将在印尼合作建厂,生产农机产品,不仅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,还可有力提升当地工业化水平。
此外,在海外发展过程中,中联重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。例如,今年2月,土耳其发生地震,中联重科**一时间成立救援队奔赴灾区,是**早抵达现场的中国装备力量,受到了土耳其各方好评。中联重科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中所体现出的文明观、责任观、义利观,受到了与会嘉宾高度认可。
△中联重科救援队在土耳其地震灾区救援
中联重科是较早“走出去”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。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,中联重科通过产品出口、海外并购、绿地建厂等方式让产业、资本、文化、管理一起持续走出去,在推动企业海外业务快速提升的同时,也增进了沿线民生福祉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。
今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。十年来,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从“大写意”变成“工笔画”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落地实践中,中联重科以实际行动主动担当“工笔画家”,助力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从规划图变为实景图,推动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“小而美”项目落地生根。
“我们将持续以本地化的发展理念,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,切实履行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企业代表的责任,为高质量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增色添彩。”孙昌军表示道。